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05/95882 (66%)
造访人次 : 3910010      在线人数 : 36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93491


    题名: 〈生死交界:談《慰安婦》中鬼魅他者與哀悼倫理〉
    作者: 鄧秋蓉
    贡献者: 淡江大學英文學系
    关键词: 《慰安婦》;逝者;鬼魂;德希達;哀悼;倫理
    日期: 2013-11-23
    上传时间: 2014-01-17 13:13:48 (UTC+8)
    出版者: 嘉義縣:中正大學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韓裔美籍作家凱樂(Nora Okja Keller)著作之小說《慰安婦》(Comfort Woman),關注小說中歷經殖民與戰爭暴力、性壓迫之逝者與倖存者,挪用法國哲學家德希達針對哀悼、逝者等議題之討論,深入檢視小說《慰安婦》中生死交界之鬼魅他者,以及哀悼的倫理意涵。小說《慰安婦》透過一對母女平行的敘事,揭露二次大戰期間韓國婦女被迫成為殖民政府日本軍隊的性奴隸,在此暴力壓迫中死去的冤魂糾纏敘事者/母親/倖存者,令其回應鬼魂的需求,而敘事者/母親/倖存者也成為召喚亡魂的靈媒,跨越生死交界;當母親去世之後,另一敘事者/女兒透過逝者/母親遺留下來的錄音帶,藉由逝者的聲音,得知逝者/母親曾是慰安婦的經歷,並回應對逝者/母親的責任。本文援引德希達的哀悼論述,討論哀悼之不可能性,卻又是必要的責任,正常的哀悼往往遺忘了他者的差異,如何理解逝者與鬼魂之無限差異,成了倖存者/生者的倫理課題,如何在哀悼的矛盾中,盡力做到回應他者/逝者的責任,並挪出空間,包容死亡帶來無限差異。某個程度而言,小說《慰安婦》中的哀悼是一種倫理,要求倖存者/生者回應逝者/鬼魂差異的存在。
    關聯: 第二十一屆英美文學年會
    显示于类别:[英文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4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