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19/95882 (66%)
造访人次 : 4003499      在线人数 : 669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83324


    题名: 當代「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反思及其轉向
    其它题名: Reflections on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 and Its Turns
    作者: 顏崑陽
    贡献者: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关键词: 中國古典詩學;文學本質;歷史性主體;自體完形結構系統;純粹性審美;文化社會詮釋視域;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essence of literature;historical subjectivity;selfcontained unified system;pure aesthetics;socio-cultural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
    日期: 2012-07
    上传时间: 2013-03-18 09:43:36 (UTC+8)
    出版者: 臺中市:東海大學文學院
    摘要: 晚清以降,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現代化已歷百年;而中國古典詩學的研究,就在這一歷史情境中,與總體文化、社會變遷各環節同一軌跡。如今正是反思、批判而尋求「轉向」之可能的關鍵時刻。
    反思當代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有二個最值得深思的基本問題:一、一個當代學者如何自覺而建立兼具「傳統意識」與「社群意識」的「歷史性主體」?二、當代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如何從「理論消費」走道「理論生產」;以超離過度仰賴西方理論的困局,而建立一個民族文學知識的「自體完形結構系統」?
    近幾十年,臺灣中文學術界的古典詩學研究,大致以「純粹性審美」的詮釋視域為主流。這一詮釋視域所預設的詩歌本質論,是將詩歌孤立在古代人們社會文化生活之外,看做是一種「靜態化」的有機性語言形構,而藉由聲律與意象表現詩人審美經驗抒情性作品;必須是「無關實用」而以表現「自身之美」為目的之詩,才是藝術性的「純詩」。
    近些年,兩岸學界對中國古典詩學的研究,已展現一種新的轉向:相對於「純粹性審美」的詩學而言,所關注的問題已從主體內在審美經驗及作品語言形構,轉向外在文化、社會情境;甚至從內外彼此滲透的新視域,詮釋在這情境中,人之與人與物與事的存在「關係」,以及文本的生產過程及其符碼化的機制與形式。詩的文化性、社會性意義取代純粹審美性意義,而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關聯: 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Tunghai Journal of Humanities 53,頁1-32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78检视/开启
    當代中國古典詩學的反思及其轉向東海文學院學報53期.pdf2821KbAdobe PDF311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