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1682/94631 (65%)
造訪人次 : 1633119 線上人數 : 1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機構典藏
工學院
建築學系暨研究所
--研究報告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機構典藏
‧
管理
淡江大學機構典藏
>
工學院
>
建築學系暨研究所
>
研究報告
>
Item 987654321/6837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6837
題名:
「超空間」案例與理論之研究
其他題名:
An Investigation on Cases and Theories of Hyper-Space
作者:
陳珍誠
貢獻者: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關鍵詞:
超空間
;
資訊技術
;
隨處運算
;
超身體
;
超建築
;
超地景。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09-03-16 14:56:35 (UTC+8)
摘要:
不同時代、社會、或文化背景對於空間都有不同的認知,設計與空間都可以視為 文化與社會的產物。文藝復興時期以達文西的「維楚魯威斯人」為空間之表徵,現代 主義則以科比意的「模術表」為「標準化」之依據。今日,資訊技術改變了我們對於 空間的感知與定義。舊的建築類型開始改變或消失,新的空間機能需求同時產生,「虛 擬實境」提供了一種新的空間經驗方式。「網際網路」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工作、居住、 與遊憩空間的區隔,「隨處運算」則改變了人類「遷就空間」的習性。 非靜態、可變動與多樣化等特質將構成後現代空間中的獨特性,身體、建築物、 地景與城市的界線逐漸模糊。關於資訊時代「超空間」(介於靜態與動態之間的空間) 的探討,可以想像出更自然、更自由與更多元的空間型態,也說明了空間的另一種「中 介」(in-between)的特性。然而,「虛擬空間」不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主題,而介於「真 實空間」與「虛構空間」之間的「超空間」才是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議題。 本研究擬藉由相關文獻、建築理論與案例回顧,來探討「超身體」、「超建築」、「超 地景」與資訊時代空間之關聯,展望新崛起的資訊文化以及資訊社會中新空間的可能。 也希望藉由對於當代科學、藝術、與哲學相關理論之討論,瞭解「超空間」的時代意 義與當代電腦科技與建築間的交互影響。
顯示於類別:
[建築學系暨研究所] 研究報告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932211E032018.pdf
568Kb
Adobe PDF
1129
檢視/開啟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