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1986/94645 (65%)
造訪人次 : 1639015      線上人數 : 1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58221


    題名: 「後山意識」的結構及其在花蓮地方社會文化發展上的異向作用與調和
    其他題名: The Structure of "Behind the Mountain Ideology" and Its Anisotropy Energy and Harmonization with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ualien
    作者: 顏崑陽
    貢獻者: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關鍵詞: 後山意識;淨土意識;桃花源意識;花蓮;社會文化;中心-邊陲;behind the mountain ideology;pure soil ideology;taohuayuan ideology;Hualien;society and culture;center-edge
    日期: 2006-12
    上傳時間: 2013-03-12 12:46:51 (UTC+8)
    出版者: 臺北縣: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摘要: 本論文的主題在於分析「後山意識」的結構性義涵,並論斷它在花蓮地方社會文化發展上所導致二種完全相反方向的作用,而其造成的衝突又將如何去調和?經分析、詮釋、批判的結果,「後山意識」隱含著「文明邊陲」與「自然優位」的二元對立性結構。此一結構又被套入全國化或全球化的雙重性「中心-邊陲」大結構中;它是由歷代帝國權力實踐與論述實踐所鑄成,一向決定著被稱為「後山」的花蓮的歷史命運與存在位置。而在花蓮地方社會文化發展中,不斷地產生「希求開發」與「堅持自然」的「異向作用」,形成對立、衝突。其「調和」之可能,應當建立理性對話的「公共論述」,期待能達到以「自然優位」為終極依歸而保持適度開發的共識,為花蓮的地方社會文化發展,提供良性的定位與策略。
    關聯: 淡江中文學報=Tamkang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15,頁117-152
    DOI: 10.6187/tkujcl.200612.15-4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166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130檢視/開啟
    「後山意識」的結構及其在花蓮地方社會文化發展上的異向作用與調和.pdf1792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