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05/95882 (66%)
造访人次 : 3938674      在线人数 : 998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55753


    题名: 創新與空間-論未來創意園區之圖像
    其它题名: Innovation and Space: A Profile of Innovation Park for the Future
    作者: 王美雅;陳意文
    贡献者: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关键词: 未來創意園區;科學園區;群聚;Innovation park for the future;Science park;Cluster
    日期: 2010-06
    上传时间: 2011-08-26 17:39:10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摘要: 隨著資訊科技大幅降低地理距離所帶來的溝通與交易成本,再加上台灣產業逐漸由代工走向品牌發展,未來的科學園區將可能不同於以往,因此,本文試圖討論下一代的園區形貌將會如何?未來園區運作的理論邏輯是否不同?本文回顧創新與空間的相關文獻,討論地理接近性對創新的效益與限制,並參考國外新一代創意園區的案例,導引出未來創意園區的可能圖像。
    本研究結論包括以下四大項:(1)下一代園區重點不在於交易成本的降低,而在於水平異業碰撞所可能帶來的創意引爆效果;(2)為了避免地理接近性可能帶來的套牢效果,園區應該是開放而非封閉,同時強調在地性與非在地性;(3)透過常駐的廠商、社會人文研究者、商業化服務業者與高流動性的消費者與藝術家等五種角色,可使園區兼具研究、實驗、展示、娛樂,以及個人化商品生產與消費等多種活動內涵;(4)為了成為上述五類角色可以自由活動碰撞的空間,未來創意園區比以往更強調鄰近交通便利的都會區、大量開放的公共空間、多元包容的文化,以及寬鬆、實驗性的制度與科技環境。本文最後簡要討論未來創意園區之概念在台灣環境的適用性,並說明後續研究方向。
    關聯: 產業與管理論壇=Industry and Management Forum 12(2),頁8-25
    显示于类别:[資訊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333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