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5274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30/95882 (66%)
造访人次 : 4040565      在线人数 : 103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52747


    题名: 論陽明四句教與文明對話
    作者: 高柏園
    贡献者: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关键词: 四句教;文明對話;文明衝突
    日期: 2008-06
    上传时间: 2010-12-01 10:28:31 (UTC+8)
    出版者: 臺北縣:淡江大學
    摘要: 《傳習錄.卷三》、《陽明年譜》及《王龍溪語錄.卷一》皆記載此四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陽明良知教落在《大學》而有的解釋與綜括。此四句與王龍溪的四句相應而稱為「四有」,後者為「四無」,此中之論辯多矣,唯就陽明學落實於生活實踐以至於文明對話的主題而言,四有句仍具有結構及內容上的豐富性。「無心之心則藏密,無意之意則應圓,無知之知則體寂,無物之物則用神。」此四無雖在形上學有其殊勝之密義,然就開物成務的實踐內容而言,就不及四有句來得親切。
    即就四有句與文明對話之關係而言,「無善無惡心之體」應是文明對話之共識與基礎,所有的文明基礎都是超越善惡,而為善惡決定之基礎,所有的文明都是以美善與價值為其創造的動力。至於對此文明種種內容有善惡之判斷與分別,乃是受到客觀條件及環境之影響,以及文明繼承者的態度而有所不同。正是在這點上,說明了文明間的差異,也凸顯出文明對話的必然性。即使文明對話是必然的,然而人也可能執意自我封閉而拒絕對話,這顯然有違於吾人的良知,因為知善知惡與好善惡惡乃是良知知行合一的表現,因此,良知正是文明對話的主觀動力所在。至於實際的內容,就是消除缺失,形成良性互動與互補,這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的意義所在。此外,本文亦將對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以及克黑朋(Marc Crepon)對文明衝突論之批評加以比較,以說明良知與文明對話之關係。
    關聯: 淡江人文社會學刊=Tamkang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34,頁1-24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71检视/开启
    論陽明四句教與文明對話.pdf320KbAdobe PDF477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