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05/95882 (66%)
造访人次 : 3880773      在线人数 : 271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4786


    题名: 異質語言習得的內在機制---從概念教學到外語思維
    其它题名: Exploring the Inner Mechanisms of Learning Heterogeneous Languages: from Concept Teaching to Thinking in Foreign-Language (I)
    作者: 何萬儀
    贡献者: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09-03-16 10:51:48 (UTC+8)
    摘要: 語言是內隱概念的外顯表達,而概念又是認知過程產生的結果。因此,學習第二外語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對新的認知方法理解和適應的過程。儘管母語與第二外語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普世性,但由於文化背景、風土民情、地理環境等諸多差異,第二外語學習者原有的概念往往與以該目的語為母語者的概念有所差距,乃至於產生理解障礙、錯謬。 理解外語並非只是膚淺地進行字面信息的解碼而已,更應該深入到該語言使用者所形成的認知體系和概念結構的層面之上。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語言學家主要研究單一概念的表徵,然而,實際上,因形式簡潔和表達便利等優點,人們常將單一概念整合成一新的概念,此一新概念乃是人們將儲存於記憶中的舊概念予以重組後的產物。概念合成是人類進行思維活動、尤其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認知過程。學習第二外語的這一認知過程便是在長期地接受目的語的概念輸入和整合中完成的。 概念和詞意互為表裏,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因此,瞭解概念結構有助於掌握詞意,詮釋語言。本文從概念整合這一認知機制的角度切入,試圖探索解釋西班牙語使用者對名詞+形容詞及名詞+名詞詞組的理解策略和過程。之所以將焦點集中在判讀這兩類複合詞組,一方面是因為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名詞詞組,能正確領會其意涵無疑地已成為理解語言重要的一環;另一方面,關於人類究竟是如何整合多重觀念的具體真相,各家說法至今仍莫衷一是。 此研究之目的在於將發現結果運用到第二外語教學之上,啟發西語學習者的語言概念空間,培養其概念整合能力,從而提高其解讀外語的正確性。 Murphy (1988, 「Comprehending Complex Concepts」 in Cognitive Science 12, 529-562),Halff, Ortony 及 Anderson (1976, 「A Context-Sensitive Representation of Word Meanings」 in Memory & Cognition 4, 378-383)等人的研究均證實:不論是創造或是解讀形+名詞組/名+名詞組,都是高度倚靠外在知識的一種運作,僅僅知道兩個各別的概念並不足以建構出一個完整合理的複合概念,尚需從一個很大的資料庫--語言使用者所擁有的背景知識--中提取訊息,這才是影響整合過程的關鍵。因此,儘管形+名詞組和名+名詞組的搭配,原則上可產生無數種意義, 但人們會依據其世界知識和語境,找出一個最恰當的解釋。 本研究計畫分兩年進行兩套四項實驗,目的是透過對比,分析出西班牙語使用者和西班牙語學習者的背景知識差異,使後者可具體發覺,進而有效學習目的語使用者特有的概念運作傾向。 第一套實驗以動/植物名詞為材料,分成名+形詞組及名+名詞組兩項。在第一項(名+形詞組),我們任意選取十個常見動物及植物名詞和十個形容詞,兩兩搭配,共得一百對組合。我們要求西籍受試者就他們對這一百個名詞詞組所理解的意義寫出,也許有些組合十分奇怪,但我們要求受試者儘量發揮想像力,至於完全推測不出意義的詞組,則需在旁標示。 在第二項(名+名詞組),我們也任意選取二十個常見的西語動/植物名詞,兩兩搭配,得出一百對組合。要求西籍受試者按照個人體會,寫下詞組意義,並將無法解釋的詞組予以標記。 中國籍受試者也接受同樣的兩項測驗。 第二套實驗以人造物名詞為材料,分成名+形詞組及名+名詞組兩項,所有的要求和步驟都與第一套相同。 我們採用任意的形、名詞製做實驗材料的理由是:那些慣用的、定型的詞組,人們 業已接受其固定意義,因此,恐怕不易觀察出語言使用者在理解該詞組時,兩個成份概念和他本身的內部知識相互作用、整合的證據。再者,複合詞具有高度的創造力和能產力的特性,它能接受任何新異成份組合的彈性也頗大。 從這兩套實驗所產生的結果,我們試圖探討: 1. 以生物名詞和無生物名詞為成份的概念整合是否有所不同? 2. 所任意選取的生物名詞和無生物名詞都以涵蓋最多種類(category)為原則(例如:鳥,魚,花,果,刀,門等),藉由對照同一名詞分別與不同形容詞/名詞搭配所產生的意義,對比出在中/西受試者認知中,該名詞所代表之最典型的種類屬性(property of category)的異同。 3. 統計中/西受試者對同一個名詞/形容詞在與其他十個名詞搭配形成詞組時,詞義改變的次數,並觀察中/西受試者對該多義詞意義選用的偏好情形。 4. 根據中/西受試者對理解同一個詞組所寫下的意義,分析出西籍受試者特有的思維習慣和概念整合模式,以期切中要點,有效學習目的語的概念系統。
    显示于类别:[西班牙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研究報告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