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4463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19/95882 (66%)
造访人次 : 4009467      在线人数 : 99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44635


    题名: 消除尾流區漩渦群形成之數值模擬研究
    作者: 曾振遠;莊岳勳
    贡献者: 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
    关键词: 尾流區;漩渦群形成;數值模擬;圓標體;障礙物;消除漩渦群
    日期: 1991-09
    上传时间: 2010-03-26 16:34:23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摘要: 本文以數值模擬方法, 研究消除圓柱體後方尾流區洲渦群之形成。 滯性流體於過去文獻得知, 當雷諾數(Reynolds number) 大於40, 即在障礙物尾流區流生卡門洲渦群(Karman vortex streets) , 其擺動所引發之振蕩(oscillation) , 會造成障礙物的破壞。
    本研究於消除洲渦群之理論假設上, 採用1986年Wei和Smith的一次洲渦(secondary vorticity) 假說, 以及1989年Tesng 的黏滯尾流之渦流運動預測模式, 認為: 尾流區洲渦各, 係由二次洲渦配對結合而成,而主要成因來 自邊界層(boundary layer)分離
    (separation)後之不穩定性。本研究消除洲渦之假設: 參考1986年Strykowski之實驗方法, 放置一對直徑極小之控制圓柱(control cylinder)於分離點(separation point)上速度剖面之重心位置, 用以阻止邊界層的回卷(roll-up) 力量。
    為便於與Strykowski之實驗方法作一比較, 選取數值模擬流況為雷諾數90, 探討之物理量為流場速度、壓力、渦度和阻力係數; 並且以流場速度分佈圖、等壓力圖、等渦度圖和捈盄圖來說明流場運動情形。結果顯示: 取控制圓柱直徑為0.1B, 位置為緊切於圓柱體後緣兩側, 對稱X 方向中軸其圓心距W=1.5∼1.7B, 已完全達到消除洲渦群產生的效果, 尤以L =0.5B, W =1.6B及1.7B為最佳, 此結果之範圍與理論假說所推估之範圍相吻合, 證實本假說之正確性; 又阻力係數(drag coefficient)分析中發現, 該位置之Cd值為最大, 係因回卷力量被破碎分散後, 加強作用在圓柱體表面之剪應
    力所致; 其周期趨近無限大, 即史戳荷數(Strouhal number) 為零。模擬結果成功的消除洲渦群之形成。
    關聯: 農業工程學報37(3),頁1-26
    显示于类别:[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18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