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1686/94635 (65%)
造访人次 : 1632378 在线人数 : 1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全部機構典藏
文學院
大眾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論文
查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进阶搜寻
主页
‧
登入
‧
上传
‧
说明
‧
关于機構典藏
‧
管理
淡江大學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大眾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
會議論文
>
Item 987654321/4409
数据加载中.....
书目数据导出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引文信息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4409
题名:
跨符號研究:「結構/行動」交相建構中的傳播巨型理論藍圖
作者:
趙雅麗
;
Chao, Ya-ly
贡献者: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关键词:
後設模式
;
後設論述
;
口述影像
;
科學傳播
;
跨符號傳播模式
;
傳播巨型理論
;
meta model
;
meta discourse
;
video description
;
science communication
;
cross-symbol model
;
communication grand theory
日期:
2006-01-01
上传时间:
2009-03-19 13:49:33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中華傳播學會
摘要:
「跨符號」(cross-symbol)一詞借自「跨文化」中「跨越」的語義意涵,意指由不同符號體系間「意義如何轉換?」此一特殊命題出發,從不同符號體系間能否轉換?如何轉換?的思考過程,去認識、辯證各個符號體系自身的本質,並由此過程「跨越」符號系統自身無法省察的認識侷限。本文指出,由跨符號研究所建構出的「跨符號模式」包含兩個重要特質,第一是強調「結構/行動」兩者間相互建構的本質;第二是強調「結構/行動」兩者間相互認識的機制。而「跨符號傳播模式」更有兩層跨越的意涵,一層是跨越不同符號體系間的比較,以達成對各個符號自身、以及符號體系彼此間更深入的認識,另一層則是強調在認識行為上,「結構/行動」兩者相互建構與跨越的特質。以「跨符號模式」作為一種傳播的思維肩架,不僅可完整的融合傳播領域中「傳遞模式」(transmission model)與「組構模式」(constitutive model)(Craig, 1999)兩種截然不同的傳播圖像,更可具體的提供一個「後設論述」的操作平台,作為傳播七大傳統(Craig, 1999)彼此間對話溝通的機制,並從中發展出傳播巨型理論的藍圖。
關聯:
新聞學研究 86,頁 1-44
显示于类别:
[大眾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浏览次数
063854p013.pdf
430Kb
Adobe PDF
172
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