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4178/96951 (66%)
造訪人次 : 9361403      線上人數 : 1451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41157


    題名: 新聞教科書中的「事實語言」
    作者: 紀慧君
    貢獻者: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關鍵詞: 典範;符號融合理論;知識;新聞教科書
    日期: 1999-06
    上傳時間: 2010-01-27 18:25:04 (UTC+8)
    出版者: 中華傳播學會
    摘要: 本文認為,教科書提供某種觀點(perspective)與視野(vision),這種觀點與視野的提出,在於賦予某學門認知真實時特定的看法。社群中具有共同問題及目標,亦持有共同的標準、方法,以及對真實的基本預設,這些預設決定了什麼問題是重要的,什麼解答可以被接受,什麼可以構成證據,什麼是偏差行為。不同於以往將「新聞報導」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方式,本文將以「新聞教科書」作為研究對象。原因在於,新聞教科書呈現新聞專業的理想型與規範型,經由例行化(routinization)的過程,使成員習慣這種知識體系,探析這些一直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共識,對新聞事實的本質,應該會有不同角度與更進一步的了解。本文採取典範與符號融合理論做為基本預設,目的在於論證新聞教科書為新聞社群建構共享的真實視野,並以完美、負面與階層等概念,建立一套道德的規約,形成一個內在監視系統,使人們產生向上的趨力。真實是社群的共識,從來不是自然的反映。依此,分析新聞教科書如何界定事實,應可了解新聞社群共享的事實觀,對新聞事實的本質亦應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經過分析,我們發現,新聞教科書制定出一套規則與方法,目的在於追求「真實」這個完美概念,並且規避負面概念。它「承諾」人們若是遵守這套制定,便可達成事實報導,「事實報導」是記者以「事實語言」說出的產物,多數時間,它無關真實與否。教科書呈現出的知識是社會認同與讚許的,它是一種合法與被認可的知識。我們無意用新聞教科書來了解新聞文化的全貌,而忽略教科書以外經驗與知識的重要性。然而,不容否認的是,新聞教科書代表新聞知識的理想型,因此,透過對新聞教科書的分析,可以讓我們對新聞事實的本質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可探知社會對新聞工作者與新聞行業的期待。
    關聯: 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會,台北,頁111-150
    顯示於類別:[大眾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