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傳播媒介領域逐漸形成一個由跨國媒介集團所主導的全球媒介市場體系(global media market system)。而長久以來主控世界電影市場的好萊塢,已成爲跨國媒介集團的一部分,也在這個全球媒介市場體系的架構上,主導著一個發展中的全球電影市場體系(global film market system)。面對這樣的全球電影條件,台灣電影市場被以美國電影為主的外來電影壟斷,電影工業基礎接近崩盤,但是卻在這樣貧瘠的環境中,發展出幾種與全球電影市場體系結合的「生存之道」。第一種類型從1980年代統出現,以產品區隔形式獲得外國資金並對外出口的本地藝術或作者電影,侯孝賢、蔡明亮等導演為代表。第二種類型是以勞動力的形式進入核心的好萊塢電影體系,以導演李安為例。第三種類型則是體現承包生產形式,以陳國富導演的《雙瞳》為例。這三種「從在地走向全球」的模式,各自演化出相異的生產過程和創作風格;但是其共同點是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外國電影體系和市場的結構限制,而且他們對於台灣本地電影工業基礎與電影文化的生存和發展,也是負面影響多於正面。因此,尋求在全球化趨勢下台灣電影工業和電影文化的生存之道,還必須有更基進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