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4178/96951 (66%)
造訪人次 : 9436025      線上人數 : 940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41142


    題名: 從在地走向全球 : 台灣電影全球化的初探
    作者: 魏玓
    貢獻者: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關鍵詞: 全球化;電影全球化;台灣電影;全球電影市場體系
    日期: 2003-11
    上傳時間: 2010-01-27 18:23:54 (UTC+8)
    出版者: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
    摘要: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傳播媒介領域逐漸形成一個由跨國媒介集團所主導的全球媒介市場體系(global media market system)。而長久以來主控世界電影市場的好萊塢,已成爲跨國媒介集團的一部分,也在這個全球媒介市場體系的架構上,主導著一個發展中的全球電影市場體系(global film market system)。面對這樣的全球電影條件,台灣電影市場被以美國電影為主的外來電影壟斷,電影工業基礎接近崩盤,但是卻在這樣貧瘠的環境中,發展出幾種與全球電影市場體系結合的「生存之道」。第一種類型從1980年代統出現,以產品區隔形式獲得外國資金並對外出口的本地藝術或作者電影,侯孝賢、蔡明亮等導演為代表。第二種類型是以勞動力的形式進入核心的好萊塢電影體系,以導演李安為例。第三種類型則是體現承包生產形式,以陳國富導演的《雙瞳》為例。這三種「從在地走向全球」的模式,各自演化出相異的生產過程和創作風格;但是其共同點是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外國電影體系和市場的結構限制,而且他們對於台灣本地電影工業基礎與電影文化的生存和發展,也是負面影響多於正面。因此,尋求在全球化趨勢下台灣電影工業和電影文化的生存之道,還必須有更基進的思維。
    顯示於類別:[大眾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