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4087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22/95882 (66%)
造访人次 : 4022074      在线人数 : 104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40874


    题名: 論牟宗三先生對老子形上思想之定位
    作者: 高柏園
    贡献者: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关键词: 周文疲弊;境界型態;實有型態;實踐哲學;;無為;;the cultural bankruptcy of the Chou Dynasty;stale mode;being mode;practical philosophy;Non-Existence;inaction;The Fundamental Truth
    日期: 2002-05
    上传时间: 2010-01-27 18:04:26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摘要: 老子思想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根據,也是決定道家思想性格的重要依據。我們可以說,掌握了老子思想,也就掌握了道家思想,進而也就能凖確地區分儒道思想之異同。在當代學者對老子思想之研究中,牟宗三先生的立場最為特殊,也最值得討論。牟先生曾先通過周文疲弊,指出中國哲學仍是以實踐為優先的事實,而後,再以實踐所呈現之境界,說明中國哲學之精神。以此為線索,牟先生乃判定儒道思想皆為一實踐之智慧、亦是一境界型態的形上學。此中,儒道之區分,可就以下數義加以說明:1.儒學以道德為優先,而道家則以自由在為訴求。2.儒學通過道德要求而有積極性之創造,而道家則以遮撥之方式,消極地去執而成就一種實現道理。3.儒學之實有型態乃是就道德創造上說,也因而形成「綜貫綜講」的型態,有別於道家「縱貫橫講」之型態。除了以上數義之說明外,本文也討論了袁保新教授對牟先生老學詮釋之反省,並分別就主觀主義、主觀心境與道、道的規範義、境界型態與實有型態之关係等,加以說明袁教授之立場及其可能之發展。簡言之,牟先生其實已經自覺主觀主義之危險而加以避免,由於此時之聖人境界雖由主體成就,但不表示此主體所成就之境界就必然是主觀,而缺乏客觀、普遍之意義。因此,主觀心境誠然是道顯現之「場所」。然而也應同時是道之具體表現,道不必抽象為遠離生活世界之道自身。同時,由於聖人之修養以成境界,此中之價值義十分明確,因此,道也因價值義而具規範義。
    關聯: 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論文集,頁193-208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