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4071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30/95882 (66%)
造访人次 : 4040007      在线人数 : 1046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40710


    题名: 沐浴涵濡,海東鄒魯―清代台灣教育與朱熹
    作者: 曾守正
    贡献者: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关键词: 朱熹;清代;台灣;教育;儒學;Chu Hsi;Ching Dynasty;Taiwan;Education;Confucianism
    日期: 2000
    上传时间: 2012-12-03 23:25:16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學生書局
    摘要: 漢人自明末(約十七世紀初期)開始,大量移墾於台灣,使得台灣成為南島語系民族與漢民族交會的場域。明永曆十九年(1665),鄭經接受陳永華的建議,擇地建立聖廟,設學校,開始傳播漢文化。清朝時期,無論官憲民紳,都設立許多教育機構,如府學、縣學、書院、社學、義學等等,此無疑是擴散漢文化的機構。清朝時期的台灣教育,乃以朱熹為漢文化的典範人物,對台灣原住民或移民進行涵濡教化。在台灣的教育文獻中,可以發現教育機構在活動形式上,或透過宗教情懷、宗教儀式,或透過學規的制定,表達出對朱熹及朱學的推崇。前者以較高的象徵意味,展現台灣文化接契儒學血脈的向度,但其宗教意義在於道德生命的照鑑與延續,而非為拯救前世的罪愆、治療今世的痛楚、期盼來世的酬賞等追求一己之福,實具深刻的人文精神。後者從求知目的中提鍊讀書方法,以讀書方法回應求知目的,並且制成一套規定,以啟示士子。本文就以這兩個論題展開論述,一方面描述清代台灣官民重視朱學的情況,另方面詮釋朱學在台灣教育上的意義。當然,期望透過對清代台灣教育與朱熹的討論,提供台灣在「本土化」後,關於文化主體論述的歷史性參考。
    關聯: 台灣儒學與現代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3-476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104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