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2868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05/95882 (66%)
造访人次 : 3931935      在线人数 : 47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28682


    题名: 現代性的隱喻.隱喻的現代性--克莉絲蒂娃論波特萊爾的「耽諦主義」
    其它题名: The Metaphor of Modernity, the Modernity of Met'aphor-Kristeva's versiõñ of Baudelaire';Dandysme
    作者: 蔡淑玲
    贡献者: 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
    关键词: 波特萊爾;耽諦主義(dandysme);克莉絲蒂娃;傅科;巴岱儀;美學與倫理;隱喻;現代性
    日期: 2002-04-01
    上传时间: 2013-07-11 11:18:31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摘要: 波特萊爾的耽諦主義(dandysme)在克莉絲蒂娃的闡釋下可說為《如是》雜誌七十年代後期放棄政治語調,轉向美學與倫理之社會關懷的代言。知識份子在布爾喬亞日常生活與真理知識的思索之間如何定位的問題從「正義的伸張」轉向「自我價值意義如何成型」、「理性發展與侷限的反思」等議題上,從而切入現代性本身邏輯的弔詭。本文從克莉絲蒂娃的波特萊爾分析延續先前中界概念的詮釋,以隱喻的「功用」為軸,探討傅科、巴岱儀如何影響《如是》雜誌轉向美學倫理的關聯。
    關聯: 中外文學=Chung-Wai Literary Monthly 30(11)=359,頁 10-31
    DOI: 10.6637/CWLQ.2002.30(11).10-31
    显示于类别:[法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194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