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2726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62805/95882 (66%)
Visitors : 3934690      Online Users : 73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27260


    Title: 論舒茲的實質行動概念
    Authors: 游淙祺;Yu, Chung-chi
    Contributors: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Date: 1999-03
    Issue Date: 2009-12-15 14:18:19 (UTC+8)
    Publisher: 臺灣哲學學會
    Abstract: 舒茲 (A. Schuetz, 1899-1959) 探討日常生活實在 (alltaegliche Wirklichkeit)的問題之方式在於,被視為理所當然存在著的世界是如何被一般人,亦即帶著自然態度 (natuerliche Einstellung) 生活的人所建構的。舒茲認為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瞭解這個日常生活世界是透過什麼方式開展出來的。這個提問方式無疑的已經意涵了「主體條件」的問題。當然,所謂的「主體條件」並非指胡塞爾 (E. Husserl, 1858-1938) 式的「超驗主體」(transzendentale Subjektivitaet),而是指生活在世界之中的主體。因為舒茲所關心的並不是「生活世界的存有學」(Ontologie der Lebenswelt) 如何在超驗主體之中獲得穩固基礎的問題,他所關心的是:到底透過什麼方式的主體活動,日常世界的實在性才可以有意義的開展出來? 這個問題看來似乎不難回答,因為這個世界不正是透過知覺活動 (Wahrnehmung) 所開展出來的嗎?知覺不正是在世界中活動之主體的主要活動形式嗎?1舒茲並不認同這樣的看法,他認為在生活世界之中知覺不是主體的主要活動形式,行動才是。日常生活世界在他看來乃是「實踐的領域」(ein Bereich der Praxis),而日常的實在性主要由行動所構成。此一日常生活的行動舒茲稱為「實質行動」(Wirken)2,「實質行動」這個概念於八十年代之後才受到研究舒茲思想的學者如I. Srubar, L. Embree等等之重視3,由於這些學者的努力,使得我們對於舒茲的生活世界理論有了新的看法。到底他的生活世界理論是如Th. Luckmann所說的是胡塞爾之生活世界理論的延續及完成呢?4 還是舒茲所從事的是另外一套生活世界理論? 這個問題在我們好好的瞭解了「實質行動」這個概念之後,應該會有個比較清楚的答案。當然,本文的目的不在於有系統的比較舒茲與胡塞爾在生活世界理論上的差異,甚至不在於介紹舒茲生活世界理論的特色,而是著重於闡釋對舒茲的生活世界理論有著根本重要性的「實質行動」這個概念。本文主要共分三部份:第一部份作概念上的釐清,第二部份談動機與實質行動的關係,第三部份則著重於實質行動對日常生活世界實在性之建構的重要性。底下我們先說明「實質行動」這個概念。
    Relation: 台灣哲學研究 2,頁281-299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s Progr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Journal Article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機構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