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根據家庭系統思維觀點,並運用潛在類別分析模式(Latent Class Analysis),進行整體家人關係的測量與分類。施測對象包含台北縣市九所公私立高中職1~3年級之學生,他們的父親、母親及其中一個兄弟姊妹(其年齡至少須滿12歲),總共四個人構成一個家庭的測量單位,正式研究結果共蒐集到362個家庭的有效配對問卷。測量工具乃使用研究者根據深度訪談與文獻整合編製而成的「家庭關係互動量表」,其中包括訊息交換、情感傳達與問題解決等測量向度。研究結果發現,(1)經過三個層次的潛在類別分析後,得出家庭系統關係互動的兩個主要類型:「關愛扶持型」與「疏離拒斥型」,其結果與Minuchin所主張的「親密」(enmeshment)與「疏離」(disengagement)家庭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2)將上述兩種不同組型建構不同家庭成員彼此互動的類別,得出父親具有:「疼妻惜子型」與「遠妻離子型」,母親具有「親夫愛子型」與「厭夫惡子型」,學生具有「敬親友愛型」與「疏親偏母型」,而學生之手足則具有「尊長親悌型」與「離親疏家型」;(3)再將上述每位家庭成員各自的兩種不同組型交又分析後,得出十六種具有意義的類別來捕捉家庭系統之特性,而從結果中亦顯示十六種不同組型都各有其代表的家庭樣貌存在。最後,本研究亦針對家人關系測量與分類在本土文化的意涵實務上的啓發,提出討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