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4178/96951 (66%)
造訪人次 : 9307749 線上人數 : 190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機構典藏
教育學院
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
--會議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機構典藏
‧
管理
淡江大學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
>
會議論文
>
Item 987654321/25922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25922
題名:
「道德臉面」威脅對選擇求助對象和考量因素的影響
作者:
韓貴香
;
Han, Kuei-hsiang
;
李美枝
;
Li, Mei-chih
貢獻者: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
日期:
2006-09
上傳時間:
2009-12-15 12:00:56 (UTC+8)
摘要:
本研究採情境實驗法,探討具有「道德臉面」威脅的請託情境,如何影響個人選擇不同的求助對象。研究一操弄請託情境為「有關」vs.「無關」道德臉面的威脅。結果發現:在「無關」道德臉面威脅的情境,絕大多數的問卷填答者,選擇向情感性關係的家人求助,這時個人決定找家人幫忙的主要考量,是希望獲得「較好的協助」;反之,在「有關」道德臉面威脅的情境下,絕大多數的問卷填答者,選擇向工具性關係的陌生人求助,而此時個人主要的考量,是為了「維護面子」。不過,在「有關」道德臉面威脅的請託情境,又無陌生人可以求助的情況,問卷填答者選擇向家人或朋友求助的人數,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研究二操弄威脅「道德臉面」的請託情境,事件當事人和請託者之間不同的自我關聯程度(自己vs. 家人vs. 朋友),以及此失面子事件的發生,是否有一可被接受或同情的「合理藉口」。研究發現:當「自己」就是事件當事人,且沒有合理藉口時,問卷填答者傾向選擇工具性關係的陌生人求助。反之,如果事件的發生有一可解釋的外在理由,則問卷填答者選擇向陌生人和朋友求助的人數沒有顯著差異。當事件當事人是「家人」且沒有合理藉口時,填答者同樣會選擇向陌生人求助。不過,當「家人」有可被同情的藉口時,則絕大多數的填答者,選擇向朋友求助。在當事人是「朋友」的情境,則不管事件發生的理由為何,大多數的問卷填答者,均選擇向混合性關係的其他朋友求助。與研究一相同的是問卷填答者在選擇向「朋友」求助時,考量的因素是希望能獲得「較好的協助」,反之,當其選擇向「陌生人」求助時,考量的因素則是希望能「維護面子」。 研究三則設計在威脅個人「道德臉面」的請託情境中,有一些可以讓事件當事人覺得不會沒面子的可幫助熟識者(同事)。並操弄讓當事人感到「沒面子」程度不同的求助對象選擇(同事vs.陌生人vs.家人vs.朋友)。研究發現:當有不會讓當事人覺得沒面子的對象存在時,問卷填答者多優先選擇向此對象(同事)求助。只有在沒有此對象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填答者才會退而求其次地選擇向「陌生人」求助,在連陌生人也無法選擇的情況下,問卷填答者選擇向家人或朋友求助的人數則沒有顯著差異。分析研究的資料則發現,影響問卷填答者分別選擇向「同事」、「陌生人」、「家人」或「朋友」求助的主要因素,是因為相對而言,在該不同求助對象的選擇下,問卷填答者對該對象比較不會覺得「沒面子」。 整體而言,在威脅「道德臉面」的請託情境中,最能預測問卷填答者,選擇哪一種關係對象求助的預測變項,是其「沒面子」的感受,而非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強調的「自尊」。同時,當個人因覺得「沒面子」而選擇向陌生人求助時,其考量的主要因素是希望能「維護面子」。換言之,在會威脅自己面子的情況下,是否能獲得對方「比較好的協助」,則不是那麼重要。
關聯:
台灣心理學會第四十五屆年會論文摘要
顯示於類別:
[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index.html
0Kb
HTML
51
檢視/開啟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