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30/95882 (66%)
造访人次 : 4076719      在线人数 : 81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25007


    题名: 緬甸的國家認同
    作者: 紀舜傑
    关键词: 緬甸多元性;大緬族民族主義;佛教民族主義;羅興亞人
    日期: 2022-12
    上传时间: 2024-01-29 12:05:16 (UTC+8)
    摘要: 緬甸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爲是亞洲下一個崩壞的國家。另一方面,緬甸也被稱爲「光與花瓣的國度」,是一個安全輕鬆友善的多元文化社會。本文重點在檢視緬甸的國家認同議題,以血緣、民族、語言、宗教等原生條件,以及歷史、制度、社會結構等建構要素探討緬甸的國家認同議題。從英國殖民時期到獨立後,緬甸人的族群和身分認同一直都是政治發展的核心議題。執政者都嘗試對緬甸的人民進行分類,這些分類對公民身份、基本權利、政治和武裝衝突都有相當影響。由分類和後續治理而來的衝突導致族群間衝突不斷,最後因爲族群的武裝化讓整體認同的建構困難重重。獨立後長期執政的軍政府以大緬族主義,將原生論中的族群和宗教立爲單一認同的標準。大緬族主義加上佛教民族主義就讓佛教成爲緬甸文化與群體認同的同義詞,即使在2010年代民主改革之後,表面上緬甸將煥然一新,國際上也對新的緬甸發展寄予厚望,但是軍政府和佛教民族主義仍然對緬甸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另外羅興亞人大量流亡的報導傳遍全世界時,來自國際的批評和壓力就讓想重新走向世界的緬甸政府無法再輕忽漠視。只要羅興亞人事實存在於緬甸,緬甸政府就必須面對他們的身分認同問題。
    關聯: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18(4),頁1-19
    显示于类别:[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0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