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2830/95882 (66%)
造訪人次 : 4062565      線上人數 : 41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23988


    題名: 糾錯碼與糾刪碼
    作者: 蔡憶佳
    日期: 2021-06-06
    上傳時間: 2023-04-28 21:42:46 (UTC+8)
    摘要: 當通訊或資料備份時,需要防止封包遺失或硬碟損毀等意外情況,一般所使用的偵錯碼、奇偶檢 查碼,都只能偵知資料是否完整,而需要對方重新傳遞。而使用「糾錯碼」(error correcting code) 或是「糾刪碼」(erasure coding) 則是在資料有部分損毀時,可以重建原始資料。
    用參數 (n, k) 來表示的糾刪碼代表將原始資料分成 n 份片段 (n ≥ 1),而每一份片段大小都是原 始資料的 1/k, (1 ≤ k ≤ n)。原始資料可以在蒐集到 k 個片段後重建出來。換句話說,系統可容許 至多遺失 n − k 個片段,剩下 k 個片段,而依然可重建出原始資料。
    糾刪碼容錯的特性,一般認為會比單純以複製資料的方式,在儲存上較省空間,同時也附帶安全 性。不像單純複製資料,取得任意片段,都是原始資料一部分,使用糾刪碼的系統,若只有取得低 於 k 個片段時,是無法重建出任何原始資料。
    糾刪碼可被視為是將分成 k 個片段的資料,進行線性轉換,變成 n 個片段的編碼。如以下公式 顯示的計算方式,前方的 n × k 陣列代表編碼陣列。
    顯示於類別:[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研究報告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