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2805/95882 (66%)
造訪人次 : 3924608      線上人數 : 641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23670


    題名: 1843-1913航空氣球在中國的印象與運用:以清代檔案與報刊為中心
    作者: 吳彥儒
    關鍵詞: 氣球;飛舟;飛球;飛艇;航空史
    日期: 2014-03-30
    上傳時間: 2023-04-28 18:59:29 (UTC+8)
    出版者: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
    摘要: 氣球是讓人類實現翱翔天際的重大發明,它不僅激發人類對航空發展的無限想像,深入市井小民的生活文化之中,更有軍事、氣象、娛樂等高度實用價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魏源的《海國圖志》已載錄西方使用氣球航行的「飛船」,而後《博物新編》、《申報》、《點石齋畫報》、《時報》等報刊陸續報導西方航空氣球的發展。時人從文字敘述中,發起對航空氣球各種用途的想像,其中的技術發展與中西文化衝擊,值得深入探究。在氣球引入中國後,有識之士注意到氣球是中國必須掌握的航空技術,積極投入研發。而後在中法戰爭、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西方列強用行動驗證氣球在戰場上的軍事價值,促使清朝政府在天津武備學堂培養氣球技術人才,陸軍部更設立氣球隊與陸軍進行聯合操演。然而,航空氣球在晚清航空發展的歷程中,到底為近代中國帶來多少科技新知與想像?清朝政府又是如何從認識、理解到應用這項航空技能?本文將試以清代檔案與報刊,探查晚清的官方與民間對西方航空氣球認知印象的演變,及對此項航空 技術的學習與發展。
    關聯: 第一屆科學史研討會論文彙刊
    顯示於類別:[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