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797/95867 (66%)
造访人次 : 3736868      在线人数 : 37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19751


    题名: 古典童話,是毒藥還是解藥?
    其它题名: Traditional Fairy Tale, a Poison or an Antidote?
    作者: 康鈺珮
    关键词: 歐洲;古典童話;毒藥;解藥;兒童
    日期: 2020-06
    上传时间: 2020-12-23 12:10:17 (UTC+8)
    摘要: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及北美洲,文學家、教育家與家長對於兒童閱讀的教材進行了嚴格的把關,而古典童話首當其衝地成為了改革的對象。格林童話的第一版在出版時便受到了輿論的批評,認為性的議題時常出現,應該禁止的事物在文中被間接地說出來;貝侯童話亦在十九世紀被質疑其內容之於兒童的適讀性。解毒/解讀歐洲古典童話的風潮高漲,產生了一批改寫作品,企圖淨化故事內容,刪除不適合兒童的用字與細節。十九世紀童話的改革運動是出自對兒童的刻意保護,但文本原著的價值亦是不可抹滅的。古典童話之所以被當成毒藥,是因為故事中鑲嵌了另人感到害怕的情節與神秘教義,而若隱若現的暴力與色情亦讓父母卻步,擔心不適宜的讀本會影響兒童的純真。但古典童話蘊含了世代傳遞的人類智慧,幫助兒童理解其所處社會的運行模式;此外,故事人物的極端性進一步幫助孩童辨別善與惡,邪不勝正的劇情亦可使兒童得到滿足並獲得認同,幫助兒童戰勝人格缺陷與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本論文將以兒童教育的視角闡述歐洲古典童話從十六至十九世紀,被當作兒童的良藥,後來變成毒藥,再到解毒/解讀的過程,並闡述歐洲古典童話被當作毒藥的理由與會是解藥 1的原因。
    1 傑克·齊普斯(Jack Zipes)曾使用「適當的閱讀」與「危險讀物」的字眼來形容童話在十九世紀所經歷的分裂(頁 16-17),本文則使用解藥與毒藥二詞,意圖使讀者能夠更容易理解。關於齊普斯這部分論點,請參考本文第16頁。
    關聯: 靜宜語文論叢 12(2),頁237-261
    显示于类别:[法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A20023837.pdf1983KbAdobe PDF34检视/开启
    index.html0KbHTML165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