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57526/91034 (63%)
造訪人次 : 13487733 線上人數 : 36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機構典藏
外國語文學院
法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機構典藏
‧
管理
淡江大學機構典藏
>
外國語文學院
>
法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
期刊論文
>
Item 987654321/119751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9751
題名:
古典童話,是毒藥還是解藥?
其他題名:
Traditional Fairy Tale, a Poison or an Antidote?
作者:
康鈺珮
關鍵詞:
歐洲
;
古典童話
;
毒藥
;
解藥
;
兒童
日期:
2020-06
上傳時間:
2020-12-23 12:10:17 (UTC+8)
摘要: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及北美洲,文學家、教育家與家長對於兒童閱讀的教材進行了嚴格的把關,而古典童話首當其衝地成為了改革的對象。格林童話的第一版在出版時便受到了輿論的批評,認為性的議題時常出現,應該禁止的事物在文中被間接地說出來;貝侯童話亦在十九世紀被質疑其內容之於兒童的適讀性。解毒/解讀歐洲古典童話的風潮高漲,產生了一批改寫作品,企圖淨化故事內容,刪除不適合兒童的用字與細節。十九世紀童話的改革運動是出自對兒童的刻意保護,但文本原著的價值亦是不可抹滅的。古典童話之所以被當成毒藥,是因為故事中鑲嵌了另人感到害怕的情節與神秘教義,而若隱若現的暴力與色情亦讓父母卻步,擔心不適宜的讀本會影響兒童的純真。但古典童話蘊含了世代傳遞的人類智慧,幫助兒童理解其所處社會的運行模式;此外,故事人物的極端性進一步幫助孩童辨別善與惡,邪不勝正的劇情亦可使兒童得到滿足並獲得認同,幫助兒童戰勝人格缺陷與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本論文將以兒童教育的視角闡述歐洲古典童話從十六至十九世紀,被當作兒童的良藥,後來變成毒藥,再到解毒/解讀的過程,並闡述歐洲古典童話被當作毒藥的理由與會是解藥 1的原因。
1 傑克·齊普斯(Jack Zipes)曾使用「適當的閱讀」與「危險讀物」的字眼來形容童話在十九世紀所經歷的分裂(頁 16-17),本文則使用解藥與毒藥二詞,意圖使讀者能夠更容易理解。關於齊普斯這部分論點,請參考本文第16頁。
關聯:
《靜宜語文論叢》 第十二卷第二期,頁237-261
顯示於類別:
[法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index.html
0Kb
HTML
25
檢視/開啟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