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4178/96951 (66%)
造訪人次 : 9305311      線上人數 : 246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18913


    題名: 必要與艱難──張放解嚴後小說身分敘事探析
    其他題名: Necessity and Difficulty: The Identity Narrative of Zhang Fang's Novels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作者: 侯如綺
    關鍵詞: 張放;外省作家;身分敘事;老兵;1949
    日期: 2019-12
    上傳時間: 2020-07-14 12:10:42 (UTC+8)
    摘要: 五○年代的臺灣文壇被外省作家所把持,而這群作家解嚴之後,一直到新世紀還能保持豐沛創作量並且持續出版的實不多見。作家張放屬這群外省小說家中的異類,數十年來他寫作不輟,創作量驚人。本文考察何以當許多第一代外省作家紛紛停筆,張放仍持續寫作。論文企圖分析張放小說中的身分敘事,理解其內在和外緣的因素,並兼而闡述張放小說敘事的精神價值與主體建構的意義。分析後本文發現張放反覆寫作的用意在於關注1949年來臺的外省人,特別是底層的知識分子以及老兵的集體命運。他們在探親開放與解嚴之後開始清楚覺知國共內戰、白色恐怖與兩岸隔絕所帶來的惡性結果,戰爭框架的瓦解失靈,使得張放重新思索他們一代遷臺者如何被認識與記憶的歷史課題,其中充滿不被理解的憂愁,也暗藏空虛落寞的邊緣人心緒。另一方面,他的晚年寫作不僅是出自於心理創傷的揭露和歷史的檢討,也是為包含自己在內的外省人的未來尋求解答。他自敘事中重建了「老芋仔」熱情、樸實的形象,積極、勤奮、感恩的「替代故事」成為張放的桃花源,也幫助他找到了文字的歸宿和永恆的心靈王國。
    關聯: 政大中文學報 32,頁281-314
    DOI: 10.30407/BDCL.201912_(32).0008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145檢視/開啟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