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05/95882 (66%)
造访人次 : 3941669      在线人数 : 1053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17045


    题名: 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
    其它题名: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tone Weir in North Coast of Taiwan
    作者: 賴惠如;林信成;李其霖;陳美聖
    关键词: 石滬;淡水;三芝;石門;Stone Weir;Tamsui District;Sanzhi District;Shimen District
    日期: 2018-09
    上传时间: 2019-09-17 12:13:12 (UTC+8)
    出版者: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摘要: 漁滬捕魚,是人類原始漁獵文化中的一種形式,可上溯至石器時代,在世界各地均有使用植物、石材等於河海圍魚的陷阱,而利用石頭築滬捕魚者稱為「石滬」。台灣西部以及澎湖列島的海岸都可見此種古老的石滬遺跡,以澎湖有五百多口石滬最多,而台灣本島的石滬則是分布於台中至金山海岸一帶。目前有關澎湖石滬的研究非常完整,但對台灣本島石滬的研究則屬缺乏。根據史料顯示,北海岸是本島石滬密度最高的區域,因此本研究將北海岸設定為主要研究範圍,藉由文獻回顧法,將文史記載、早期地圖、古今空照圖作比對,並運用田野調查法,訪問在地耆老、文史學者,以了解過去移民及築滬捕魚維生的生活樣貌,由實地踏察地理環境,觀察潮汐變化與石滬結構間的關係,勾勒出北海岸石滬的發展與變遷。本研究結果顯示,石滬自清末至今一百多年的歷史,除淡水興仁石滬、三芝雙連石滬經整建、石門麟山鼻石滬位於北觀處麟山鼻遊憩區受到保護外,其他幾乎都已殘破,有些因漁港的開發、填海造陸、垃圾掩埋場的興建等而消失。歸納耆老口述石滬荒廢的原因為產業轉型不符人力成本、近海廢水汙染致使魚源枯竭、動力漁船和漁具的進步向外海捕魚。石滬為沿岸漁業發展歷史之一,藉由研究了解人與土地、海洋間資源利用和共生的關係。石滬雖已不再具有經濟效益,但以文化資產的角度,實為海岸居民謀生的智慧結晶。石滬會在海浪衝擊下逐漸成為礫石灘,曾具有石滬捕魚經驗的耆老日漸凋零,透過影音紀錄留下歷史的記憶,建構台灣本島北海岸石滬史。
    關聯: 淡江史學 30,頁153-195
    显示于类别:[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11检视/开启
    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pdf3806KbAdobe PDF10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