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1686/94635 (65%)
造訪人次 : 1632296 線上人數 : 2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機構典藏
文學院
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機構典藏
‧
管理
淡江大學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暨研究所
>
期刊論文
>
Item 987654321/117045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17045
題名:
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
其他題名: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tone Weir in North Coast of Taiwan
作者:
賴惠如
;
林信成
;
李其霖
;
陳美聖
關鍵詞:
石滬
;
淡水
;
三芝
;
石門
;
Stone Weir
;
Tamsui District
;
Sanzhi District
;
Shimen District
日期:
2018-09
上傳時間:
2019-09-17 12:13:12 (UTC+8)
出版者: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摘要:
漁滬捕魚,是人類原始漁獵文化中的一種形式,可上溯至石器時代,在世界各地均有使用植物、石材等於河海圍魚的陷阱,而利用石頭築滬捕魚者稱為「石滬」。台灣西部以及澎湖列島的海岸都可見此種古老的石滬遺跡,以澎湖有五百多口石滬最多,而台灣本島的石滬則是分布於台中至金山海岸一帶。目前有關澎湖石滬的研究非常完整,但對台灣本島石滬的研究則屬缺乏。根據史料顯示,北海岸是本島石滬密度最高的區域,因此本研究將北海岸設定為主要研究範圍,藉由文獻回顧法,將文史記載、早期地圖、古今空照圖作比對,並運用田野調查法,訪問在地耆老、文史學者,以了解過去移民及築滬捕魚維生的生活樣貌,由實地踏察地理環境,觀察潮汐變化與石滬結構間的關係,勾勒出北海岸石滬的發展與變遷。本研究結果顯示,石滬自清末至今一百多年的歷史,除淡水興仁石滬、三芝雙連石滬經整建、石門麟山鼻石滬位於北觀處麟山鼻遊憩區受到保護外,其他幾乎都已殘破,有些因漁港的開發、填海造陸、垃圾掩埋場的興建等而消失。歸納耆老口述石滬荒廢的原因為產業轉型不符人力成本、近海廢水汙染致使魚源枯竭、動力漁船和漁具的進步向外海捕魚。石滬為沿岸漁業發展歷史之一,藉由研究了解人與土地、海洋間資源利用和共生的關係。石滬雖已不再具有經濟效益,但以文化資產的角度,實為海岸居民謀生的智慧結晶。石滬會在海浪衝擊下逐漸成為礫石灘,曾具有石滬捕魚經驗的耆老日漸凋零,透過影音紀錄留下歷史的記憶,建構台灣本島北海岸石滬史。
關聯:
淡江史學 30,頁153-195
DOI:
10.29712/THR
顯示於類別:
[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index.html
0Kb
HTML
142
檢視/開啟
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pdf
3806Kb
Adobe PDF
10
檢視/開啟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