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4176/96941 (66%)
造訪人次 : 9142498      線上人數 : 1343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16971


    題名: 國防轉型發展趨勢
    其他題名: The Trend of National Defense Transformation
    作者: 戴振良
    關鍵詞: 全民國防;國防政策;國家安全
    日期: 2007-04
    上傳時間: 2019-09-12 12:10:21 (UTC+8)
    出版者: 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我國95年出版的《國防報告書》,係依國家安全會議《2006國家安全報告》的指導下將「加速國防轉型,建立質精量適之國防武力」列為主要策略內容,作為國軍全面推動國防轉型的方向與目標。本次國防報告書的編纂,以「國防轉型」為主軸,強調國軍須面對世局環境變遷與挑戰,揭示未來國防轉型的方向及相關措施,並闡釋全民國防的重要性及具體作為,以達成推動國防轉型、爭取全民支持的目的。
    國家安全所需全般考慮的是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目標,國家安全所涉及的乃是政治、經濟、軍事、心理及社會、生態等層面,儘管各國的國家安全威脅不盡相同,但影響我國的國家安全問題就在對岸中共持續擴軍與武嚇威脅。從1995年至2006年中共國防預算編列,每年的軍事費用急速增加,連續12年出現2位數比率的成長,其國防支出高居全球第2位,對我們的武力威脅不斷增加,並積極推動所謂對台實施非武力「三戰」(心理戰、輿論戰及法律戰)策略,兩岸之間的態勢益形詭譎,表面上看似平靜無波,但實際上卻是暗潮洶湧,中共近年來更積極加強對我三戰攻勢,分別從外交、國際輿論、經濟、內政、農業、教育等各個面向,運用各種方法手段拉攏爭取國際及國人的認同,遂行其背後分化台灣內部團結,瓦解人民抗敵意志,進而達成其消滅中華民國之圖謀。
    面對中共的威脅,國人應建立全民國防的概念,現代戰爭已無前後方之分,應該透過教育的方式,讓全民都具備高度的憂患意識,然後再結合先進的國防建設,達成捍衛國家的目標。準此,政府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法》已於民國95年2月2日施行的,是繼國防法、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等法規之後,在法制上更進一步推動全民國防意識的法律,依該法之規定,各部會和地方政府必須在各級學校和機關推動全民國防教育,從概念到實務逐步提升全民國防為政府與民眾的共識。全民國防是一個國家總體戰力的表現,它就是要運用國家整體資源、軍民一體,結合有形和無形的力量,進而突破經濟發展瓶頸,開創嶄新的競爭優勢,有助國防轉型建立深厚基礎,並創造軍民雙贏效益。因此,國防轉型的基礎在全民國防;而全民國防政策支持國防轉型的成功,全民國防與國防轉型關係緊密、互為因果。
    本書採用內容分析法與文獻分析法來處理蒐集的資料。全文共分為六章,除第一章導論外,內文區分為五章。第二章探討我國國防轉型的環境與威脅,分別從國際安全情勢發展、亞太安全情勢發展、兩岸安全情勢發展、台灣地緣戰略地位等方面加以說明。第三章探討中共軍事轉變與發展,分別從中共軍事戰略的轉變、中共國防預算與武器研發、中共戰力整備與演訓、中共對台軍事威脅等方面加以說明。第四章探討美國軍事轉型的實踐與啟示,分別從美國軍事轉型的理論、目標、規劃、願景等方面加以說明。第五章探討我國國防轉型的發展與趨勢,分別從軍事戰略的變革、國防組織的再造、人力優質的提升、現代化武器籌建、提升聯合作戰能力等方面加以說明。第六章探討我國國防轉型與全民國防,分別從全民國防的定義與意涵、關係、影響等方面加以說明。本書對國防轉型係依95年出版的《國防報告書》為範疇,並將國防轉型相關概念作一完整介紹,期盼有助於全民國防教育的推廣與落實。
    關聯: 國防轉型發展趨勢
    顯示於類別:[公共行政學系暨研究所] 專書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