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11688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4191/96979 (66%)
造訪人次 : 8200357      線上人數 : 7514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16884


    題名: 借鏡與新變─論臺灣武俠漫畫歷史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之研究
    作者: 范凱婷
    關鍵詞: 臺灣漫畫歷史;臺灣武俠漫畫;離散;想像共同體;Taiwan manga history;Taiwan Wu-Xia manga;Disapora;Imagined Communities
    日期: 2018-06
    上傳時間: 2019-06-18 12:11:26 (UTC+8)
    出版者: 淡江大學
    摘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臺灣武俠漫畫的歷史脈絡,以及武俠主題故事出現在台灣漫畫發展中所代表的文化意涵。宏觀而論,武俠故事在華人世界中是一種中華文化的象徵,武俠故事中時常疊合多種中華民族文化符碼的情境,逐漸形成一種具有民族想像的特殊文本。而在武俠故事的出版類型中較為人所熟知的是一九三O年代即出現的「武俠小說」,以及一九六O年代在臺灣流行的「武俠電影」,然而武俠故事的流行也曾經成為臺灣漫畫的創作題材。

    「武俠漫畫」在臺灣漫畫歷史上是一個特殊又重要的存在,首先在於臺灣漫畫文本的發展從日治時期開始,當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後,漫畫文本透過兒童雜誌的模式持續的流行。一九四五年後臺灣漫畫文本繼續的刊行,體現了臺灣本省人大體延續了日治時期大眾文化的內涵。而漫畫中「武俠」題材的出現,除了是受到武俠小說的影響之外,也是當時本省籍的臺灣漫畫創作者對於「中華民族」的一種投射及想像。一九五O年代「戰鬥美術」的黨國政策下,讓文藝作品內容走向單一的「反共」思想時,帶有中國意象的武俠小說出現,帶給當代本省的漫畫創作著一個暫時安身的園地,擺脫諷刺漫畫的創作束縛,進而投入故事漫畫的創作。

    當武俠故事作為一種民族情感的招喚文本時,武俠漫畫的流行即意味著本省人不僅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身份,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而創作武俠文本、閱讀武俠文本的表現代表著台灣人不論本省、外省人對自身民族的認同逐漸走向一致。
    關聯: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學位論文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學系暨研究所] 專書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17檢視/開啟
    借鏡與新變─論臺灣武俠漫畫歷史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之研究 目次.pdf225KbAdobe PDF185檢視/開啟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