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11568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4178/96951 (66%)
造訪人次 : 9304685      線上人數 : 216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15684


    題名: 傳統、現代和後人類中的變形
    其他題名: Metamorphoses:The Ancient, the Modern, and the Posthuman
    作者: 朱璽叡
    關鍵詞: 變形;後人類;異合感;賽伯格;村上春樹;去疆域化
    日期: 2016-06
    上傳時間: 2018-12-18 12:10:52 (UTC+8)
    摘要: 本論文試圖用變形(metamorphoses)的觀點來看古代想像的變形、現代機械變形和後人類如何全面改造身體的變形,並逐漸與動物、機器及環境空間形成開放系統(an open system)。論文首先處理神話和文學中人類如何以化人主義(anthropomorphosis)的想像變形求生存、工業革命後人類如何依賴機器以及機器如何改變人類生活。其次,論文也探討哈樂崴(Donna Haraway)賽伯格(cyborg)概念如何影響文學研究。最後,我在論文中指出,莫拉維克(Hans Moravec)的離身性(disembodiment)數位化資料可為後人類帶出新的研究潛能。整體而言,論文共分五部分。導論涵蓋黑爾滋(N. Katherine Hayles)、哈樂崴(Haraway)、沃爾夫(Cary Wolfe)、貝明頓(Neil Badmington)等不同的後人類主義觀點。第一章除了探討古代、現代、及後人類的三階段變形外,便以古代的想像擬人變形為著眼點,以德勒茲的流變(becoming)概念來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的擬人化想象中的變形,並佐以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質疑人類是否還有演化(variant)空間等相關問題。此外,本章也討論後結構主義學者如何提出不同於傳統西方哲學的變形思想,促使人重新思考人類、動物、機器、環境的關係。第二章以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 執導的《第九禁區》(District 9)、《極樂空間》 (Elysium)及《成人世界》(Chappie)三部電影,更進一步探討機械變形的演化。對我而言,布洛姆坎普的三部曲說明後人類的變形進化:由《第九禁區》中想像的變形,過渡到《極樂空間》裡後工業化賽伯格的現代變形,最後在《成人世界》裡體現出後人類釋放意識達到開放系統的變形。此三部曲的變形分別著重基因突變、人機合體和意識離身,符合本論文探討人類如何從古代、現代、後人類變形。論文第三章處理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的四部小說:《聽風的歌》(Hear the Wind Sing)、《1973年的彈珠玩具》(Pinball, 1973)、《尋羊冒險記》(A Wild Sheep Chas)和《舞・舞・舞》(Dance Dance Dance)。我將村上春樹這位日本後戰/後現代作家視為不折不扣的後人類小說家,並以他的「老鼠」四部曲為例,分析村上小說中人/機意念上的結合以及小說中後人類世代的人和機器之間的性關係,凸顯後人類小說中「異合感」(heterogeneous harmony)的重要特色。文末,我援用「去疆域」(deterritorialization)的概念處理環境空間突變後所形成的「異質地理」(Heterotopias)。在此異質性空間中,人類、異生命和環境成為一開放系統。
    顯示於類別:[英文學系暨研究所] 專書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369檢視/開啟
    傳統、現代和後人類中的變形 摘要.pdf286KbAdobe PDF154檢視/開啟
    傳統、現代和後人類中的變形 目次.pdf44KbAdobe PDF126檢視/開啟
    傳統、現代和後人類中的變形.pdf1410KbAdobe PDF2檢視/開啟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