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11510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2805/95882 (66%)
造訪人次 : 3945840      線上人數 : 571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15106


    題名: 回歸期台灣新詩史裡的抒情之聲——以張錯、席慕蓉、方娥真與溫瑞安為例
    作者: 楊宗翰
    日期: 2018-03
    上傳時間: 2018-10-04 12:12:28 (UTC+8)
    出版者: 長江文藝出版社
    摘要: 台湾新诗史回归期(1972—1983)以正视现实、 肯定明朗、 关怀乡土、 拥抱民族为主要特征。其成因则与诗作风格丕变、 文学论战四起、 诗社诗刊涌现、 空前外交变局四点密切相关。彼时诗人积极思考自我身份及过往诗潮流弊, 扬弃了 “世界性”“超现实性”“纯粹性” 等现代主义主张, 改朝 “民族性”“社会性”“世俗性” 等现实主义路线发展, 进行书写与行动的双重实践。以抒情诗见长的张错(1943— )、 席慕蓉(1943— )、 方娥真(1954— )与温瑞安(1954—)四位就身份而言, 可能都算某种意义上的 “外人”。但在文学史书写上, 四人毫无疑问都该被纳入 “台湾文学 ‘之内’”, 构成回归期台湾新诗史极为重要的环节。文学界普遍认为 “温是侠骨、 方是柔肠”, 在文学表现上方往往也被视为温的附属品。其实方娥真的诗作产量不逊于温瑞安, 意象营造、 文字功力与节奏控制更在温之上。上述这种说法所反映的往往不是诗作风格, 而是尊卑位阶, 亦即视女性为他者(the other)或附属品, 以呈现男性的自我(self)及优势位置。
    關聯: 《群像之魅:「現當代詩學研究」專題論集》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6.06.005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學系暨研究所] 專書之單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135檢視/開啟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