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796/95837 (66%)
造访人次 : 3641241      在线人数 : 56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11866


    题名: 從經貿觀點論歐盟與ASEAN區域合作模式對於「新南向政策」之啟示
    作者: 陳麗娟
    关键词: 歐盟;ASEAN;新南向政策;區域合作;區域主義;貿易自由化;自由貿易協定
    日期: 2017-07-15
    上传时间: 2017-10-27 02:10:59 (UTC+8)
    摘要: 隨著全球供應鏈重整,東協(ASEAN) 及南亞國家等新興市場國家迅速崛起,而同為亞太地區的重要成員,臺灣的經濟發展與區域內許多國家具有高度關聯性,尤以近年來 ASEAN 國家已穩居我國第 2 大出口市場與第 2 大對外投資目的地,我國與 ASEAN 國家間之雙邊關係更已延伸至科技、觀光、教育、勞工、文化等多重領域。
    面對區域經貿整合趨勢,以及整體對外經貿策略考量,行政院依據總統發布「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全方位發展與 ASEAN、南亞及紐西蘭、澳洲等國家的關係,促進區域交流發展與合作,同時也打造臺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並重新定位我國在亞洲發展的重要角色,創造未來價值。
    「新南向政策」為我國對外經貿策略重要的一環。「新南向政策」之特色為改變過去以單向在 ASEAN 及南亞國家成立生產基地為代工廠的政策作法,「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將擴大與 ASEAN、南亞及紐西蘭、澳洲等國進行包括人才、資金、技術、文化、教育等的互動交流,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合作模式,逐步達成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的目標。
    1970 年代中期開始,歐盟逐漸加強與亞洲的聯繫,不斷增加政治對話與簽訂合作協定,原先主要是開發新市場與管制亞洲產品的進口;隨著歐洲統合進程的深化與廣化,歐洲與亞洲間的安全政策亦逐漸發展,1990 年代開始,歐盟亦開始重視亞太地區的安全政策情勢;1994 年,執委會提出新的「亞洲策略」,成為歐盟第 1 個亞洲政策,使得歐盟與 ASEAN 的互動愈來愈重要與愈來愈熱絡。
    ASEAN 逐漸成為歐盟在亞太地區的對話夥伴,1980 年起,歐盟與ASEAN 開始舉行定期的會議,隨著冷戰結束,歐盟與 ASEAN 開始關注雙邊區域合作與逐步統合,區域主義的興起挑戰多邊自由貿易的談判,因而促成雙邊、跨區域間的貿易自由化,歐盟與 ASEAN 的區域統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2015 年 10 月,執委會公布了一個「貿易無所不包」(Trade for all)揭櫫貿易政策新趨勢的文件,1 明確的表明歐盟要以貿易作為手段,以促進對消費者、勞工與小企業的實際經濟成效,同時,歐盟仍持續以開放的市場促進全球的議題,例如維護人權與永續發展、在歐盟境內高品質的安全、環境法規與公共服務。貿易政策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將肩負更多的責任,也就是貿易政策應更有效率、更透明,不僅反應歐盟的利益,同時更應反應歐盟的價值。歐盟的貿易政策已經轉為永續發展及創造更多就業的手段,這也反應在不同的面向,例如政府採購市場、2 創造就業及優惠中小企業的產業政策、環境保護、對抗氣候變遷、與加強歐盟在全球治理的主導角色。
    2016 年 ASEAN 經濟共同體正式啟動,持續擴大貿易自由化,面對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強大壓力,「新南向政策」為現階段我國的一個以經貿為核心的新政策,本文將以歐盟及 ASEAN 近四十年來的合作發展,檢視「新南向政策」是否可以藉由歐盟與 ASEAN 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亦作為我國進入歐盟市場的路徑。
    關聯: 展望與探索月刊 15(7),頁47-70
    显示于类别:[歐洲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43检视/开启
    從經貿觀點論歐盟與ASEAN區域合作模式對於「新南向政策」之啟示.pdf922KbAdobe PDF1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