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830/95882 (66%)
造访人次 : 4048224      在线人数 : 578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08850


    题名: 回歸期台灣新詩史裡的抒情之聲——以張錯、席慕蓉、方娥真與溫瑞安為例
    作者: 楊宗翰
    关键词: 女性诗人;抒情;抒情性;新诗史;张错;席慕蓉;方娥真;温瑞安;女性詩人;抒情;抒情性;新詩史;張錯;席慕蓉;方娥真;溫里安
    日期: 2016-12-09
    上传时间: 2016-12-17 02:10:27 (UTC+8)
    出版者: 江漢大學
    摘要: 台湾新诗史回归期(1972—1983)以正视现实、肯定明朗、关怀乡土、拥抱民族为主要特征。其成因则与诗作风格丕变、文学论战四起、诗社诗刊涌现、空前外交变局四点密切相关。彼时诗人积极思考自我身份及过往诗潮流弊,扬弃了“世界性”“超现实性”“纯粹性”等现代主义主张,改朝“民族性”“社会性”“世俗性”等现实主义路线发展,进行书写与行动的双重实践。以抒情诗见长的张错(1943—)、席慕蓉(1943—)、方娥真(1954—)与温瑞安(1954—)四位就身份而言,可能都算某种意义上的“外人”。但在文学史书写上,四人毫无疑问都该被纳入“台湾文学‘之内’”,构成回归期台湾新诗史极为重要的环节。文学界普遍认为“温是侠骨、方是柔肠”,在文学表现上方往往也被视为温的附属品。其实方娥真的诗作产量不逊于温瑞安,意象营造、文字功力与节奏控制更在温之上。上述这种说法所反映的往往不是诗作风格,而是尊卑位阶,亦即视女性为他者(the other)或附属品,以呈现男性的自我(self)及优势位置。
    臺灣新詩史回歸期(1972—1983)以正視現實、肯定明朗、關懷鄉土、擁抱民族為主要特徵。其成因則與詩作風格丕變、文學論戰四起、詩社詩刊湧現、空前外交變局四點密切相關。彼時詩人積極思考自我身份及過往詩潮流弊,揚棄了“世界性”“超現實性”“純粹性”等現代主義主張,改朝“民族性”“社會性”“世俗性”等現實主義路線發展,進行書寫與行動的雙重實踐。以抒情詩見長的張錯(1943—)、席慕蓉(1943—)、方娥真(1954—)與溫里安(1954—)四位就身份而言,可能都算某種意義上的“外人”。但在文學史書寫上,四人毫無疑問都該被納入“臺灣文學‘之內’”,構成回歸期臺灣新詩史極為重要的環節。文學界普遍認為“溫是俠骨、方是柔腸”,在文學表現上方往往也被視為溫的附屬品。其實方娥真的詩作產量不遜于溫里安,意象營造、文字功力與節奏控制更在溫之上。上述這種說法所反映的往往不是詩作風格,而是尊卑位階,亦即視女性為他者(the other)或附屬品,以呈現男性的自我(self)及優勢位置。
    關聯: 江漢學術 35(6),頁45-53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6.06.005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07检视/开启
    回歸期台灣新詩史裡的抒情之聲——以張錯、席慕蓉、方娥真與溫瑞安為例.pdf2036KbAdobe PDF1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