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10793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4191/96979 (66%)
造访人次 : 8256438      在线人数 : 7984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07937


    题名: 重構框架──馬華文學、臺灣文學、現代詩史
    作者: 楊宗翰
    关键词: 文學史框架;世界華文文學;台灣現代詩史;新興華文文學;補充邏輯
    日期: 2003-12
    上传时间: 2016-10-18 02:11:26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摘要: 「框架」是本篇論文的關注焦點。筆者以為,因為研究者普遍缺乏對自身位置(positioning)的反思,故所謂「馬華文學與台灣文學」這類偽命題或舊框架都尚待批判與檢討。本文隨後分別檢視了「海外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與「新興華文文學」三種框架,發現只有「新興華文文學」此框架能跟單一原鄉論徹底決裂,又可與後殖民論述相互呼應。歷來討論台灣文學「位置」者,並沒有誰提出過類似的思考。此框架的另一個好處,是提醒台灣文學研究者重新注意台、港、新、馬等「新興華文文學」複系統「系統之間」(inter-systemic)的文學關係-台灣文學從前就不是只有「本土(可)論」,此後亦然。文中並以台灣及香港兩地的現代詩史為例,呈現出這兩個複系統間的複雜互動關係。而德希遠的「補充邏輯」說,亦為未來重構詩史/文學史框架的利器。長期以來被「自然地」視為附屬的「補充物,實為(所謂)「主體」能否「新生」的關鍵,故也正是史家重建文學史工程的重心。
    關聯: 時空斷層下的詩與詩人:2003臺北國際詩歌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