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10767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2797/95867 (66%)
造访人次 : 3734891      在线人数 : 396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07679


    题名: 教育特区の学校づくり:日本における教育の多様化と異質性
    其它题名: 教育特區學校創設模式
    作者: 王美玲
    关键词: 教育特區;不登校;另類學校
    日期: 2015-09
    上传时间: 2016-10-12 02:11:31 (UTC+8)
    出版者: 致良出版社
    摘要: 本書探討日本教育特區制度下所創設的學校,了解另類學校等體制外教育轉型的過程,試著勾勒基於特區制度所形成的學校教育體系,進而為今後的教育改革提供建議。具體研究方法分成量性研究與質性研究。量性研究為郵寄問卷調查,於2011年與2014年以日本全國教育特區為調查對象執行。質性研究為深度訪談與實地參訪,於2010年至2014年之間分別拜訪了11地方24特區。本書集結了以上的調查研究成果。
    日本教育特區制度源自2003年,截至2015年為止,多數的教育特區皆取消特区資格而正名化,目前仍有經費來源不足、缺乏行政資源、教職員流動率高等問題。特區制度採取教育委員會等公家單位申請,民間團體營運居多,然而公家單位的承辦人員設有3年一次的職務調度,實際參與營運的民間人士間也有不少衝突,今後如何持續初衷理念並且傳承下去乃重要課題。
    在理念傳承的過程中,許多教育特區發生教育醜聞,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雖然特區內得以鬆綁許多相關法規,然而人事編列與授課方法卻未同步更新,造成許多人事物面臨新舊衝突。正名合法化後特區必須遵守與一般學校相同的綱要原則,因而再度形成許多人事物之間的理念與利益的互相牴觸,其中少數特區學校更面臨廢校。
    許多以往存在於體制外的教育理念藉由申請教育特區而得以加入學校教育體制,這也代表另類教育暫時合法化,同時也擴大了學校所代表的意義。但是這些另類的教育理念原本就是與體制內相異的,透過評鑑得以正式地正名合法化後,伴隨的不是體制內的意識改革,反而是更多的法規限制與衝突。私領域的教育範疇藉由特區制度得以擴大,受教者得以自由選擇所需的教育,但是相對地個人也必須自行負責執行教育選擇權的後果。
    教育特區促使學校的營運者與創辦者的條件更加多元,然而居中的公家單位以及實際參與營運的教職人員的想法並未同步改變之故,這個制度並非成功的政策。尤其正名合法化後的營運經費必須由地方政府自行吸收,造成近年的申請量銳減,目前僅剩373處特區仍然持續執行中。而特區制度創設初期廣為大眾所矚目的NPO法人與株式會社所營運的特區學校,雖然促使學校體制更加多元,但是另一方面也同時帶來教育不公與M型化差異。教育的選項增加所代表的不僅是多樣化,也意味著教育的商品化,因此如何維持國民義務教育的公共性與無償性將是另一課題。
    此外,由於具有NPO法人資格的另類學校在轉型成特區學校後未能如預期般順利營運,因此近年日本仿效台灣正積極推動另類學校的專屬法律。透過日本教育特區的發展過程與現況來對照台灣的實驗教育三法,可以發現專屬的法律的確有其必要性,然而公家單位居中所負責的工作與角色必須更加明確,以確保私領域與公領域的教育體制能夠共存發展。
    透過本書的研究結果發現,多數教育特區中所使用的特例與鬆綁的法規容易集中在特定內容,伴隨的經濟效應與社會影響未若預期。但是鬆綁學習指導要領所推動的課程改革提升了學生的基礎學力,放寬設置學校的標準增加了多元升學管道,仍然為教育體制帶來了創新。除此之外,教育特區促使學生與家長在義務教育階段得以自由選擇學校,為體制內教育添增了多元的教育選項。因此,教育特區的實踐無論成功與否,都為今後的教育改革與政策擬定提供了參考實例。
    显示于类别:[日本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 專書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76检视/开启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