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機構典藏:Item 987654321/10052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2805/95882 (66%)
造訪人次 : 3945643      線上人數 : 564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00526


    題名: 生死交界:《慰安婦》中的鬼魅他者與哀悼倫理
    其他題名: Between Life and Death--The Spectral Other and the Ethics of Mourning in Nora Okja Keller's Comfort Woman
    作者: 鄧秋蓉
    貢獻者: 淡江大學英文學系
    關鍵詞: 慰安婦;逝者;鬼魂;德希達;哀悼;Comfort Woman;The dead;Ghosts;Derrida;Mourning
    日期: 2014-12-01
    上傳時間: 2015-03-03 10:01:51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韓裔美籍作家凱樂(Nora Okja Keller)著作之小說《慰安婦》(Comfort Woman),關注殖民與戰爭暴力下,歷經性壓迫之逝者與倖存者。小說透過一對母女平行的敘事,揭露二次大戰期間韓國婦女被迫成為日本殖民政府軍隊的性奴隸,在此暴力壓迫中死去的冤魂糾纏著敘事者/母親/倖存者,令她回應其需求,而敘事者/母親/倖存者也因此成為召喚亡魂的靈媒,跨越生死交界。當母親去世之後,另一敘事者/女兒透過逝者/母親遺留下來的錄音帶,藉由已逝母親的聲音,得知其曾是慰安婦的經歷,而女兒的哀悼可視為對逝者/母親的回應。本文挪用德希達對於死亡、逝者、哀悼的討論,將德希達的哀悼論述與小說文本並置,檢視小說中鬼魅他者與哀悼的倫理意涵。一方面小說文本呼應德希達之「不可能的哀悼」,卻又是必要的責任與回應,因之如何理解逝者與鬼魂之無限差異,如何在哀悼中挪出空間以包容死亡帶來之無限差異,成了小說中哀悼者的倫理課題。另一方面,小說文本亦指出不同的鬼魂樣貌與哀悼軌跡,鬼魂不僅是不可知的他者,亦可能具備行動力;而哀悼之中,生者不全然企圖將逝者納入自我的記憶,反而釋放自我的意識,走向逝者/他者之境。
    關聯: 中外文學=Chung-Wai Literary Monthly 43(4),頁133-167
    DOI: 10.6637/CWLQ.2014.43(4).133-167
    顯示於類別:[英文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108檢視/開啟
    生死交界-中外.pdf1584KbAdobe PDF758檢視/開啟

    在機構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 TKU Library IR teams. Copyright ©   - 回饋